拆解中国平安中报:寿险改革曙光已现,“中国版联合健康”路径渐成

钛媒体APP   2023-08-31 20:11:53

复苏逻辑和改革成效在平安的半年报中得以兑现。

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近日公布中期成绩单。中报显示,上半年实现归母营运利润819.57亿元,归母净利润698.41亿元,年化营运ROE18.2%,集团基本每股营运收益4.63元,中期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0.93元,同比增长1.1%。

作为平安的核心板块,保险业务上半年实现原保费收入4598.48亿元,同比增长7.2%。而作为衡量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的核心指标,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259.60亿元,同比增长32.6%——若去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采用年底假设及方法重述,2023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的增幅更是达到45.0%。


(资料图片)

从渠道角度看,个险渠道新业务价值213.03亿元,同比增长43%;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28.2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74.7%。续保率方面,平安寿险13个月保单继续率93.8%,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25个月保单继续率87.6%,同比上升7.0个百分点。

在总结上半年业绩时,中国平安首席运营官付欣把“改革显效”放在三大关键词之首。她表示,“新业务价值拐点到来,营运利润有望恢复增长”。 可以说,平安在2019年开启的寿险改革转型获得了阶段性成果。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指标是,2023年上半年,平安29.7%的新增客户来自于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享有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对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贡献占比超68%。医疗健康生态赋能金融主业的价值也开始逐渐显现。

总揽上半年各家险企的中报业绩,分化形势显著,部分险企利润降幅较为明显,这也直观反映了目前经济环境下险企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持续优化的经营策略、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才是保险业穿越周期的利器。

寿险改革释放积极信号

不论是从营收还是利润占比来看,保险业务尤其寿险业务无疑是平安的根基业务,而寿险行业近年来正处于深刻转型阶段。

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式微,依靠代理人“人海战术”的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2020年以后在疫情多点散发等背景下,寿险行业发展遇阻。在此背景下,平安主动开始了寿险改革业务,希望通过打造“高产能、高收入、高质量”的代理人队伍来推动转型。

但由于重疾等长交保障险销售主要依赖于保代来完成,代理人脱落带来了寿险行业新业务价值的承压。过去几年,众多险企出现了新业务价值增速的放缓,出现同比负增长。

从中报业绩看,平安已经逐渐走出代理人脱落带来的“阵痛”。反映衡量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的新业务价值达到259.60亿元,同比增长32.6%;反映保险产品长期价值的内含价值9246.47亿元,较年初增长5.7%,增速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聚焦于渠道,平安上半年在代理人队伍收窄的情况下,产能和新人质量实现了大幅提升——代理人渠道的新业务价值213.03亿元,同比增长43%,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94.3%,人均收入同比增长37%至10887元/月,新增人力中“优+”占比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银保渠道方面,上半年新业务价值28.25亿元,同比增长174.7%,与平安银行深化独家代理模式,“新优才”队伍已招募超2000人。

“公司个险代理人渠道追求的是高质量,而不是数量。虽然今年上半年代理人数量有所下滑,但人均产能大幅增长。”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数字化转型是支撑起平安寿险改革的核心力量。

中报提到,2023年上半年,数字化营销平台助力代理人触客超1.1亿人次;实现智能引导客户自助续保1,734亿元,同比增长13%;AI坐席服务量约9.9亿次,覆盖平安81%的客服总量,智能化理赔拦截减损60亿元,同比增长33%。

平安人寿党委书记杨铮曾表示,要顺利推进寿险改革,需要利用流程驱动、数据驱动以及数字化共享平台的支持,重塑寿险的经营管理模式,“数字化正在融入渠道、产品、运营、财企风控的方方面面。”

“联合健康”的平安路径

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曾表示:“金融是平安的现在时,医疗是平安的未来时。” 从这份中报来看,平安的医疗健康生态与综合金融相互赋能的成果已经逐渐展现。

一方面,随着用户医疗健康体验的提升,直接促进了综合金融业务的获客能力。

中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平安29.7%的新增客户来自于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享有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对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贡献占比超68%。同期,有超1600万平安寿险的客户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中新契约客户使用健康服务占比近70%。

此外,综合金融业务的用户价值也在随之提升。上半年,在平安超2.29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超64%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约3.43个、客均AUM达5.58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3.2倍。

在这一过程中,凭借医疗赋能带来的差异化能力,综合金融业务得以将医疗健康服务前置化,既帮助保单用户减少重大疾病发生率,也提升了产品的用户体验。

作为保险行业巨头的平安之所以将医疗健康置于如此之高的战略地位,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必须延伸寿险产业链,提供差异化、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一方面,美国联合健康集团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公司一直被中国平安乃至国内保险公司视为行业学习的标杆。

2000年后,美国寿险保费收入增速放缓,管理式医疗取代费用报销型,推动健康险快速发展。联合健康是在此过程中的佼佼者,形成了健康保险业务United Healthcare和健康服务业务Optum,“保险+健康服务”的双轮模式打通了各种类型的健康险客户、医疗机构、药企、技术公司、政府等部门,形成规模效应。

中国平安则推出了以“HMO+家庭医生+O2O”为核心的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也被称为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其与“联合健康模式”有一定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医疗+保险”的模式来为金融业务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打造业务闭环,并利用保险的流量将客户引流至健康服务,进而获得更高附加值。

近年来,多家国内险企宣称将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从目前来看,优势最大的仍是中国平安,其优势不仅是对于“保险+医疗”产业链的搭建,还体现在业务布局的时间、空间、深度上,尤其是在支付与供应两端:

在支付方这端,中国平安覆盖2.29亿的广阔个人客户,能代表支付方撬动市场,做好健康、医疗、养老的服务。

在供应方这端,平安近年来大力整合线上线下医疗资源。截至2023年6月末,平安自有医生团队近4000人、外部签约医生超5万人,自有三甲/级医院6家,合作医院超1万家,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超10万家,合作药店数22.6万家。

据陈心颖介绍,2023年上半年,平安已整合了约1250个到线、到店、到家的医疗健康服务,覆盖20万家供应商,累计提供服务4700万次。

联合健康的营收在过去十年快速增长,最新市值已超4500亿美元,无论营收规模还是市值表现都数倍于中国平安。如今,中国平安的业绩数据已经显示,联合健康的平安路径已经得到初步验证,“中国版联合健康”正在成为现实。(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蔡鹏程)